图片展示

北宋陈直的老年食养思想

发表时间: 2023-10-17 15:30:07

浏览: 4914

陈直,北宋神宗时人,曾任泰州兴化令,著有《养老奉亲书》一卷。该书系我国古代首部老年病学、老年养生学专书,后经元代邹铉增补,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陈直《养老奉亲书》共计十五篇,除论及老年脉候、医药、起居、四时养生外,还有饮食调治、食治养老序及食治老人诸疾方三篇,专述老年饮食养生,并摘录老年食养方计十六门类、数百首。陈直老年食养思想相较前人又具有明显的特色,值得专门梳理研究。

脾胃为五脏之宗

陈直老年食养思想的理论依据

陈直在饮食调治篇的开篇即以极其严谨的逻辑分析了形神精气与脾胃的关联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胜,气血胜则筋力强。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陈直“脾胃为五脏之宗”的思想既有理论来源,又是对古代医家临床诊疗的实践总结。《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为五脏之根本。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头,气机升降之枢纽,如果脾胃之气虚弱,则气血津液就难以化生布散,人体气机就难以维持正常运动。

陈直在“脾胃为五脏之宗”思想的指导之下,十分看重食养在老年养生活动中的地位,认为老年人的饮食调配和饮食行为应当与其身体状态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养护脾胃,从而使五脏的气机运动尽可能地保持正常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由此可见,陈直在《养老奉亲书》涉及老年食养的内容,绝不仅仅是经验总结和食方类编,而是以《黄帝内经》五脏关系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学术成果。其后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这也在侧面印证了陈直“脾胃为五脏之宗”观念的正确性。这一观念虽未必是陈直最早提出,但能将此论在北宋时期就用于老年食养的理论基础,也反映了北宋时期老年食疗养生思想的进步。

少食多餐

陈直的老年饮食行为观

陈直认为老年饮食行为应当根据其脾胃功能的特点,减少每顿餐量、增加进餐频次,即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陈直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缘衰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患。”少食多餐有利于进食者胃窦部扩张,减少胃酸分泌,对胃溃疡、胃下垂等慢性肠胃疾病以及冠心病等均有缓解效果,临床对部分糖尿病患者亦建议采用少食多餐原则,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老年脾胃消纳能力减弱,故宜每次少量进食;又要使老人“谷气长存”,避免营养不良,故宜提高进食频次。

陈直少食多餐的观点主要建立在其脾胃为宗的基本观点和宋金元时期八邪致病的通识之上。历代医家多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为致病原因,但在宋金元时期,多有医家在医学著作中于“六邪”基础之上强调“八邪”之说。所谓“八邪”,即“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者。例如刘完素《伤寒直格·内外八邪》中论八邪曰:“外有风寒暑湿,内有饥饱劳逸。”又如张元素《医学启源·四因之病》曰:“外有风寒暑湿,天之四令,无形者也;内有饥饱劳逸,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八邪致病说在宋金元时期具有一定的共识和代表性。陈直明确指出:“凡人疾病,未有不因八邪而感。所谓‘八邪’者,风寒暑湿饥饱劳逸也,为人子者得不慎之?”与风寒暑湿诸邪的外感病因不同,饥饱劳逸是由于病人不适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内感病因,故张元素、刘完素将此八邪分作内、外而论。陈直于此论及八邪,重在“饥饱”二邪。从老年日常餐饮行为习惯而言,饥饿与顿饱正是导致脾胃之气虚衰的重要原因。强调少食多餐的行为习惯,正是陈直针对老年人避免“饥饱”二邪侵身所提出的实践性对策。

先食后药

陈直对老年食养重要性的认识

陈直深切明了老年人已然气血两衰,即便是处于健康状态,其体质和脏腑功能也无法与青壮年人相提并论。因此老人在饮食行为上需要格外小心,不得逞一时之强,亦不可疏忽大意,率性食饮。“若少年之人,真元气壮,或失于饥饱,食于生冷,以根本强盛未易为患;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

正是因为老人“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所以对于身体状况尚佳的老人,需要通过饮食行为的合理化和饮食搭配的科学化为其提供营养供给。而对于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考虑到其体质和五脏机能的衰减,亦应当采取先食疗后药疗的程序。众所周知,自古至今“食药同源”之说都为大众所接受,虽确实存在大量“食材即药材”的事实,但是仍有不少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长期服食。也正是因为古人对药物副作用的认识,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强调区别食疗和药疗。陈直特别指出老年人患病宜先考虑食疗之法:“(老人)若有疾患,且先详食医之法,审其疾状,以食疗之。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

陈直食疗在先、药疗在后的主张是对食养食疗之术在老年人养生疗疾过程中重要性的清醒认知:一方面,老年人气血的流通、脏腑的功能都已经逐渐衰弱,身体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力也随之减退,因此食疗食养就成为老年患者在疾病伤害与药物副作用伤害之间的权宜之计,如果通过饮食方案的调整能够改善身体状态,又不为药毒所伤,则可谓两全其美。另一方面,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而言,饮食得当则养身,饮食失当则伤体。但对于不懂医理的普通人而言,日常饮食的得当与失当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可供参考。

男女分养

陈直对老年男女区别食养的原则

在陈直看来,不仅高年老者与青壮年者在身体状况上有不同,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之间也存在着健康差异。因此陈直在探讨老年食养临床实践时,常常论及男女之别。陈直说:“老人之食……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进平补下元药一服,女人则平补血海药一服……”下元,即下焦之元气,也即肾中元气。肾为水火之脏,内存真阴真阳。只有阴阳平衡,精气充盈,肾元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而男子衰老之后,身体容易表现出阴阳欠和、精气不足的问题,故应首先考虑通过饮食调整甚至用药物和缓地补益下焦元气。

对于老年妇女而言,则有不同。陈直提出,老年妇女每日清晨应以醇酒下“平补血海药”。“血海”,此指冲脉,女子以血为本,冲脉气血充盛,脏腑功能正常,月经按时来潮。血属阴,气属阳,气能生血,血以载气。所以补养血海,需要补血不壅滞,最终达到气血冲和之效。

陈直对老年男女食养临床实践的差异本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又云:“丈夫……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黄帝内经》言女子衰老即言“太冲脉衰少”,陈直则对应以“平补血海”;言男子衰老即言“精少,肾脏衰”,陈直则对应以“平补下元”。可以见出,陈直对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区分有别的食养原则,有理有据,对临床实践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子女孝行

陈直老年食养思想的人文关怀

古代中医医家大多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意识,作为养生大家的陈直亦不例外。在《养老奉亲书》中,陈直多次指出,高年老人居家养老,子女应敬守孝道,不得怠慢。陈直说:“凡百饮食,必在人子躬亲调治,无纵婢使慢其所食。”坚持老年人的饮食烹制,应当由子女亲自着手,认真调度,不可马虎。又在论述老人饮食行为应当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时感叹道:“为人子者,深宜体悉,此养老人之大要也!”

陈直之所以如此重视老年人子女的孝道孝行,一方面自然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孝道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老人精神养生的考量。情志变化对高年老人的身体状态影响颇大,子女敬守孝行,会令老人倍感精神舒爽,进而使老人心神得安,气血和畅,为老人身体康健、延年益寿奠定精神基础。再有,从食养调治角度来看,老年人脾胃虚衰,五脏功能减退,饮食照料需要谨小慎微,唯有子女尽心顾念,方可保其无恙。

由此不难见出,陈直在论述老年食养过程中,要求子女全心尽意地为老人准备餐食,绝非只是一味地倡导孝道而已,这是基于对多数老年人身体、精神状态的判断和主张,对于老年食养,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友情链接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东关街110号 

Copyright © 201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网址: 联系电话: 0936-8213854

备案号 陇ICP备19000040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2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