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开辟《黄帝内经》学术研究新路径 ——《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评介

发表时间: 2022-11-08 09:13:28

浏览: 6395

王庆其教授是《黄帝内经》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在以往《黄帝内经》版本、校勘、注释、释义、文化、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等横向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几经寒暑,撰成《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一书。

该书分哲学思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三部分,从历史的纵向时序角度,溯源析流,对《黄帝内经》的学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和反思,厘清《黄帝内经》理论在后世的传承、变化与发展,提炼学术思想,评判剖析得失,并本着“中医学术史的研究是探索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这一理念,力求从学术演变发展角度概括出规律性认识,以系统挖掘、传承学术精髓。笔者认为,书中对中医学术发展规律研究的有益探索,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临床实践是理论发展动力

历史上,传染病的大流行常常是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一书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与总结。如提出张仲景恰逢疫疠流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立外感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金元时期瘟疫的大流行致使鼎盛于北宋的经方学衰败,医家纷纷转向经典医经中寻求治病新法,这就使《黄帝内经》的学术得到了大力发展;而吴有性异气病因说的提出,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创立,也莫不如是。其他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疥疮、绦虫等寄生虫病,以及漆疮、晕动病、瘿病的认识,同样也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因此,该书认为“从《内经》病因病机理论的传承发展中,可以看出,医家的临证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是发展的根本所在”,“从秦汉魏晋唐时期《内经》四诊理论的传承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临床实践是其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其实中医各学科的发展概莫能外,而临床医学的发展更是如此。

传统文化引领中医学术发展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国传统学术的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都不同程度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如“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在这一方面,《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有着更为自觉的探索。

首先,该书开宗明义,总结了《黄帝内经》或者说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中和以及人本思想等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其次,在上篇的“《内经》学术发展史略总论”中,分述了《黄帝内经》学术形成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篇的“《内经》学术发展史略各论”中,先论气形神、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并明确指出《内经》学术思想发展与当时政治与社会哲学思想的关系最为密切,受其影响而形成了不同于西医学的独特思维特征。

另外,书中在对一些具体学术发展演变的分析中也贯穿了上述思想。由此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促进、引领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体现学术核固带变发展特征

《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首先提出《黄帝内经》的学术理念,即人是“天—地—人”关系的总和、生命是“形神合一”的统一性、健康是人体的一种和谐状态、“气化”是人体代谢的基本形式、“亢害承制”是人体的自稳调控机制、“人为天地之镇”的人本思想、“治未病”思想体现人类忧患意识,可谓是中医学术之“硬核”,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得以保留并发展。正是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呈现出“核固带变”的特征,所以中医学术发展的形式也与现代科学之新陈代谢不同,而表现出叠层累积发展的演变形式。

综上所述,该书不仅梳理揭示了《黄帝内经》学术发展的轨迹,开辟了《黄帝内经》学术研究的新路径,同时也对《黄帝内经》学术发展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可视为中医学术发展规律研究的一个样例。但正如主编在前言中所言:“毕竟此项工作既复杂且又面广量大,其中十一之漏在所难免。”例如,虽然也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其他科学技术成就,但对这些成就与《黄帝内经》学术发展的关系阐述尚欠等。但总体而言,该书值得后学认真研读,王庆其教授的治学精神、能力、成就,也堪称后学的榜样。(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友情链接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东关街110号 

Copyright © 201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网址: 联系电话: 0936-8213854

备案号 陇ICP备19000040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2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