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余瀛鳌探求诸病通治方——心悸饮

发表时间: 2020-07-12 10:01:36

浏览: 24992


通方不能小觑,现在的许多中成药,是临床经验的结晶,都属于通方治病。著名中医学家余瀛鳌从前人和自己的临床经验中体会到,凡病必有主证,临证必有主方,这个主方,就是“通治方”。“通治方”的由来,是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探知的,是经过“去粗存精,由博返约”后选取的。但“虽云通治,亦当细切病情,不得笼统施用也”。所以,还得通过医者自己的临床实践,随证创新,方可合拍。

余师创立诸病通治方,一般遵循以下五方面思路与原则:

其一,通治方的基本组成来源于与疾病相关、由先贤所创的著名古典方剂。余师认为先贤的名方大多组方精妙,配伍合理,具有很好的临床效验。

其二,通治方是建立在对疾病基本病因、病位和病机的深入认识基础上,针对病机变化所创立的。由于古名方主治病症很难与现代临床疾病完全对应,因此在确立古方的基础上,要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加以变通化裁,以初步拟定通治方。

其三,初步拟定的通治方,还要再次“回炉”,经受临床疗效的进一步验证,并加以思辨、修改,再次反复验证,以臻完善。

其四,通治方应该具备药性平和及照顾全面两个特点。通治方中的药物,应力求醇正和缓,一些剧毒药和刺激性强、性质极偏的药物应在通治方中加以排除或慎用,这样才能避免产生某些意外反应。

其五,诸病通治方是针对疾病的整体病因病机而设,在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特有症状和病因,在通治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用药。

以下试对心悸通治方——心悸饮,加以阐释说明。


心悸是指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疾病。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根据心悸的临床表现,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心悸进行治疗。

通治方与组方思路

《黄帝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复感外邪等。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心悸的病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棒”等,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以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元代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云:“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清代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医林改错》中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余师发现心悸的发生主要由心气虚与心阴(血)虚所致。心藏神,心阴(血)虚,心神失其濡养,发为心悸,正如朱丹溪所谓:“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丹溪心法》)或为心气虚,气虚无力推动心脏血液与水液的运行,心血瘀阻脉络,或水停成痰,痰饮阻滞心脉,扰乱心神,发为心悸。因此,本病的发生,心之气、阴不足为本,血瘀、痰饮为标,故在治法上以养阴血,益心气,通心络,祛痰饮为基本的治疗法则。

基于此思路,余师以益气阴的生脉饮与通血脉的桃红四物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拟定通治方(心悸饮)为:太子参12g,麦门冬10g,五味子10g,柏子仁10g,丹参15g,桃仁l0g,红花8g,瓜蒌10g。方中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为生脉饮,太子参补气,麦门冬清气,五味子敛气,即吴昆所言“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益气兼以养阴,治疗心悸、气阴虚之根本;柏子仁养心安神;丹参、桃仁、红花养血、活血通络祛瘀;瓜蒌宽胸理气化痰。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宽胸祛痰之功。由于现在市场上人参(古时用野山参)数量少且价格昂贵,在临床应用中,余师多用太子参或林下山参代替。

加减用药

兼有阳气虚弱者,脉动结代者,加炙甘草汤益气养阴、通阳复脉;兼有胸闷较重者,加木香或化入瓜蒌薤白汤宽胸、理气、化痰;兼有心悸较严重,可加入煅龙骨10g,煅牡蛎10g,柏子仁10g,生杭白芍10g,以镇惊,安神,宁心。 

本文选自《余氏学验及其通治方研究》,余瀛鳌先生是中医文献专家,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倡导者。他一贯主张“古籍、文献精粹内涵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其临床功力日久弥深。本书全面总结了余师的临床经验,深入探讨了余师的诊疗思想。此外,书中还对余师临证常用的45首“诸病通治方”从病因病机到治法治则,再到方源和加减用药,进行了研究与归纳总结,并附以相应的余师临证验案以供读者参考赏读。


友情链接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东关街110号 

Copyright © 201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网址: 联系电话: 0936-8213854

备案号 陇ICP备19000040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297号